作者:冠能路桥
发布时间:2019-12-17
公路是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公众的重要基础设施。公路建设的突飞猛进带动了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提升和发展。从《“十五”规划》到《“十三五”规划》,国家对公路管理从重建到重养的发展理念不断更新,管养内涵不断拓展,目标要求不断提升,步伐迈得扎实稳健。
(一)公路养护发展趋势
“十五”时期,国家提出了“公路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确立了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基础性地位;
“十一五”时期,提出“更好地为公众服务”,明晰了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服务宗旨和价值取向;
“十二五”时期,提出“畅通主导、服务需求、安全至上、创新引领”,明确了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重点内容及工作要求,养护管理工作得到了全面加强和长足发展;
“十三五”时期,更是明确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构建现代公路养护管理体系为核心,围绕“改革攻坚、养护转型、管理升级、服务提质”四个方面精准发力,努力构建更为安全畅通的公路网络以及公众满意的服务体系和高效可靠的保障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好先行。
(二)公路养护发展的特点
(1)从“重建轻养”向“建养并重”转变
以前短视的政绩观使地方政府热衷于投巨资修建公路,忽视后续的养护管理,养路资金时常捉襟见肘,养护管理跟不上建设步伐。福建省公路历史上出现过“三收三放”的窘况。1993年公路管理彻底下放到地方,并通过立法和相关政策对养护管理工作予以介定,养护资金专款专用,确保了公路养护质量,养护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
(2)人工养护管理向机械化养护并举模式转变
随着公路的高等级化和交通量的剧增,原来的人工养护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公路的发展变化,机械养护逐渐取而代之,并形成了以机械清扫为主、人工养护为辅的混养模式。
(3)单一的养护管理向综合养护管理转变
以前公路构造简单,养护工作单一,主要任务是路面养护和水沟涵洞清理,对工种要求也不高。随着公路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公路构造复杂化,桥梁、隧道、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等附属设施增多,增加了养护难度。同时,出行安全要求配套完善各种标志标线和防护措施;出行舒适要求公路进行绿化、美化和彩化;人性化服务拓展了公路内涵,公路综合服务区、停车休息区、服务点、景观平台、夜景工程等设施的建设,公路出行信息的提供、路网调度以及应急救援体系跟进等便民措施的实施,公路不再是简单“保畅通”概念了,已经向多功能服务和综合养护管理发展。
(4)“管养分离”使管养模式多元化,并向市场化转变。
以前的公路管理者也是养护者,随着养护体制改革的深化,公路养护管理与养护生产作业逐渐剥离,专业养护队伍不断得到培育,市场化的养护运行机制正在构建。
上一篇:公路加强夏季国省道养护工作
下一篇:胡和平听取交通运输工作汇报